這其中,作為B2B行業的領頭羊和風向標,鋼鐵電商至今已走過五年之期:起步于鋼鐵行業產能過剩、去庫存、提效率的宏觀背景,在資本“熱錢”、“互聯網+”模式的行業風口期中迎來泡沫化高潮,而后殘酷洗牌回歸理性發展。
就目前來看,行業格局初定,梯隊基本形成,原因有二:一是鋼鐵B2B約20%的行業滲透率,在大宗B2B行業已遠遠領先(有色、化工等電商滲透率不到5%),已是紅海競爭;二則大宗電商是很典型強者恒強的行業,馬太效應明顯,去年鋼鐵電商中CR4已達74%,集中度已是歷史新高。
由阿里創投和五礦發展于2016年3月合資成立(阿里占股44%、五礦發展占股46%),定位為提供供應鏈服務的第三方電商平臺。
鋼鐵B2B業務模式大致分是三類:撮合、自營和寄售。撮合強調純平臺角色,在行業“供應商——次終端用戶——終端用鋼企業”的鏈路里提供供應鏈服務,促成交易;自營重點在庫存管理,主打規模優勢,反向往上游爭取價差;寄售介于二者中間,角色更像通道,委托代銷和代采都要求交易從平臺過一遍。前四家里面,歐冶主攻行業生態,找鋼網主打自營、鋼銀主打寄售,五阿哥則屬于主打服務牌。
CEO 表示,自營模式現金流和收入會相對穩定,營收貢獻占比高,對買家服務一致性強,界面簡單清晰,但自營某種程度上等同于做回了“鋼貿商”,需要規模資金和庫存,而對于價格波動大的鋼鐵行業而言,這意味著與鋼價行情強相關,有極大的風險。換言之,周期上行時,營收好看,但一旦周期波動或行情趨緊,常常會導致庫存積壓或虧損,這也是之前行業形勢不好時大批鋼貿商破產倒閉的原因。
之所以堅持純平臺模式,不與商家爭利,是因為圍繞差價的自營存在著固有的天花板,冷拉扁鋼等鋼材從初始出廠到終端企業手中流通價差不到2-3%,從這里面再去摳利潤,過一次票就增加一點行業成本,毛利很難保證。但是如果對這個數十萬億規模的存量市場做乘法,對大盤來做“降本增效”,邊際效用則明顯的多,通過提供服務、工具等核心技術做升級,成本每減低一個點,效率每增加一個點,就意味著數百上千億利潤空間的打開。
和絕大部分平臺聚焦上游鋼廠和中間貿易不同,主要服務下游的終端用鋼企業,邏輯在于:上游的“鋼廠——鋼貿商”鏈路流通環節短,流通產品標準化高、批量大,線下業務模式多樣且效率高,對物流、加工、訂單、支付、結算等主要痛點服務的需求相對較低,因而互聯網能介入改善提升有限;而下游的“鋼貿商——加工配套商——終端企業”鏈路流通環節長,上游產品到該鏈路后根據市場終端需求被加工成為“多樣化、小批量”的多個SKU,“物流、加工、訂單、支付、結算”等服務的痛點也愈發明顯,因而互聯網化的空間相對更高。
概括而言,做了兩件事:1,賦能傳統供應商(鋼貿商、加工配套商為主)完成互聯網化改造升級;2,幫助終端企業解決詢價、采購、跟進、融資等全流程的問題。
具體來說,針對供應商,發展了類似淘寶中****賣家的“鋼鐵拍檔”體系,通過設立一定的準入門檻,對符合資質、有升級意愿的供應商提供會員服務,比如幫助建立覆蓋PC、APP和小程序多個平臺的線上店鋪等。生琦表示,在這部分有阿里巴巴天然的經驗指導,向供應商提供低門檻易學的營銷、運營和CLM服務工具,同時引入阿里1688 的流量以增大銷售機會,提供大數據的交易分析以提高轉化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