財政力度將加大
資訊8月6日消息: 展望下半年,由于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和可供調用的結轉結余規模的不確定性,影響財政對沖力度。但整體而言,這種不確定性對財政支出的影響不會太大。 我們預計,相較預算目標,財政兩大賬本(一般公共預算+政府性基金)有近1.8萬億的收支缺口較難彌合。但仍存在兩大對沖因素:一是降費帶來的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缺口,或部分動用滾存結余,一般公共財政支出壓力較大情況下,可適度壓縮對社保基金的補貼;二是全年政府性基金或超收0.8萬億,該部分可調入一般公共預算。在此之外,則需額外將政府性基金部分支出資金調入一般公共預算賬戶。 綜合來看,全年廣義赤字或小幅調低約1萬億,廣義財政支出或調低0.9萬億左右,下半年的財政空間仍值得期待(廣義赤字仍有6.8萬億)。不過在賬戶間調動資金后,相應資金用途也會隨之改變,我們預計政府性基金賬戶對基建的支出力度或有所下降。 但對基建而言,財政外的資金起到更大作用。據Wind統計,年初以來至8月15日,城投債凈融資量近1.3萬億,從部分城投債披露的募投項目來看,主要集中在棚改、園區、社會事業等領域。7月底銀行對企業的中長期貸款增速回升至13.7%,其中有部分為配合專項債發行使用的基建類貸款。同時,電力、5G等基建資金主要來自民間資本,對財政的依賴度較低。 從前7月基建子領域投資增速看,交運和公共設施管理行業增速反彈較慢,而受5G、特高壓等利好推動,電信、電力行業投資增速均達新高(以中電建為例,今年前7月累計新簽訂單同比增長近26%,其中國內訂單增長近30%),我們預計下半年有望延續。新基建領域,除了5G、特高壓、軌道交通,數字經濟相關投資(如工業互聯網多計入制造業投資)多未落在基建投資的統計口徑。此外社會領域的衛生和教育事業增速迅猛,這也與財政資金支出的力度加大相符合。 疫情和水災或一定程度上影響財政支出進度,隨著這些干擾因素的消退,和財政支出進度的加快,交運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增速或將加快[9]。整體而言,我們預計下半年基建(含公共事業)增速或達10-12%,全年增速或達5-8%。 **后,財政資金的收放需要貨幣政策的配合。2季度末全國的商業銀行超額備付金率已降至1.9%(超儲率為1.6%),市場流動性偏緊平衡,10月底前政府債券的集中發行或將對市場流動性形成擾動。未來可能存在兩種情形:①財政資金加快投放,財政存款對流動性的收緊緩解;②財政資金投放較慢,我們預計央行或通過OMO/MLF/定向降準來呵護市場流動性。由于定向降準相較于全面降準(過去全面降準多為0.5或1個百分點)釋放的資金量小、影響可控,并具有較強的結構性引導作用,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。 [1] 6月企業所得稅增長較快,為22.4%(前值為-11.5%),部分與2019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延期至6月有關。 [2]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包括稅收收入和非稅收收入,其中稅收收入占比約85%;政府性基金是地方政府重要的財力補充,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占比近90%。 [3] 我們對財政赤字的界定為:預算內財政赤字為一般公共預算賬戶當年新增赤字,包含國債和地方政府一般債;中義財政赤字為一般公共預算賬戶中的當年新增赤字、結轉結余以及調入使用資金,廣義財政赤字為一般公共預算賬戶和政府性基金賬戶合計赤字,以及結轉結余和調入使用資金。 [4] 主要是中央財政增加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、地方財政加大盤活國有資源資產力度。 [5] 根據預算草案,缺口主要通過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(5300億)、政府性基金預算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(3580億)、地方政府的其他調入和結轉結余項(21100億)來實現。 [6] 2019年調用的結轉結余規模約6000億,在去年基層政府運轉較為困難的情況下,留在項目中的財政結余規模或不會太大。 [7] 包括今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可能短收的4000億。此外,雖然地方政府也有預算穩定調節基金,但由于各省基金余額差別較大,財力緊張的省份往往余額較低,因此作用有限。 [8] 2020年財政預算報告指出,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按已出臺政策編制,暫未包括正在研究細化的延長階段性免征中小微企業養老、失業和工傷保險單位繳費等政策。 [9] 8月17日****發改委召開8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,指出,“**近****發改委批復了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。按照規劃,近期要實施13個城際鐵路和5個樞紐工程項目,總里程約775公里,計劃總投資4741億元”。 文章來源中金點睛《財政力度將加大,全年赤字或略低于預期——2020年下半年財政形勢展望》